農業是立國之本!這句話,從“刀耕火種”的古代到“智控耕作”的當下乃至“不知終點”的未來,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國是農業大國,沿襲著最為濃重悠久的農耕文化、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從業人數,占據了多個農產品規模和產量的第一,可是較之農業發達國家,在某些層面卻仍存在著不少的差距,而和這些層面最直接相關的就是品質的好壞和收益的高低。當然我們承認差距,也從來不怕差距,近幾十年來在我們不懈的努力下國內農業也在快速的發展、不停的進步,我們的種植方式越來越機械化,農產品的單產也在不停的提升。不過發展至當下,我國農業的方向到底在哪兒?因為給出答案的人太多,就開始有些說不清了。有些人羨慕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美國農業,說這應該是農業的方向;有些人推崇精細種植、匠心品質、高收益多附加的日本農業,講這應該是農業的未來;還有些人喜歡把灌溉水利用到極致、讓溫室大棚智能化的以色列農業,認為接下的農業路也該這樣走。
不可置否的是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符號”,確實是值得學習,確實是有諸多可取之處。早幾年有不少投身于新農業的“先驅者”,開始在華夏這片沃土上,試水各式各樣的發達“洋農業”,他們滿腔豪情壯志,誓要把我國農業從發展推向發達,不談結果心可敬,行可贊。有一些“先驅者”真的成功了,還有一些“先驅者”對外宣稱他成功了,于是他們有了跟隨者,緊接跟隨者之后開始出現了盲從者。盲從者進入后,“洋農業”開始遍地開花,不過大多數落地后,摔得真的很疼,不僅沒有達到促進國內農業發展的預期,就連自己也沒有賺得錢,甚至這“花”開的都很難看。國外發達農業模式,是值得學習,但不能盲從的生搬硬套,是有諸多可取之處,但同樣存在著無奈和問題。
“洋農業”生搬硬套后的那些凄涼
國外農業模式落地后,“水土不服”的例子有很多,談兩個做為農業人親身經歷過或就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例子。
前幾年可能是國內智能化溫室大棚最火的時候,凡事從事農業的朋友們,都或多或少對智能化溫室大棚有所了解,以色列、荷蘭、美國等國家都有著相當發達的智能化溫室大棚技術。相信初見它時,3000平、鋼構架、玻璃板、降溫水簾、增溫空調、遠程電控遮陽簾、可調光質的補光燈、電腦總控的澆水施肥管、內部氣候環境調節器、土壤溫度水分檢測器,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科技的光芒的它絕對耀眼。頓時就讓人萌生了“農業還能這樣?農業就該這樣!”的心境轉變??吹搅?、心動了,于是回來要推廣發展了,各地開始興建智能化的溫室大棚,這其中不乏一些全無考慮的盲從者。結果是什么呢?少有智能化溫室大棚是賺錢的,甚至有一些今天已經撂荒了。它那些充滿科技光芒的細節確實耀眼,但同樣更要錢,前期的投資非常大,別人家為了科技展示、種高經濟產值的作物建造它,盲從者就為了“智能化”三個字建造它,當智能化溫室大棚中的“郁金香”變成了“洋柿子”,終究連好看都不剩了。
體驗型的觀光農場前些年也著實火了一把,初見時,那農業場景想想都讓人覺得美好,城市邊糧好、菜鮮、瓜果香;喧鬧急促生活中能體驗一把鋤地、施肥、擠牛奶的淡雅恬靜滿是農耕文化的傳承;客戶離開了再帶走些精致的農副產品,延伸的農業附加值。剎那間覺得“家庭農產就該這樣,這樣的農場能賺錢”,于是乎體驗型的觀光農場開始遍布城市四周,這些城市中三、四線小城的占比不少。有賺錢的嗎?肯定是有的,但絕對不多,大多數所謂的體驗型觀光農場都退出了舞臺。別人家做這個深挖根本、需求所在,不談大小,只談適地、適時的精致,盲從者做這個卻只生搬硬套來了軀殼,只是比著把框架畫好,沒有特點和內在,興許因好奇來那么幾個人參觀體驗,但好奇過后“這不就是農家樂嘛,不,這還不如農家樂”是留下最多的話,當體驗型觀光農場的軀殼遍布城市邊緣,真的還不如農家樂舒暢。
國內農業模式和“洋農業”就好比筷子和刀叉
為啥國外發達的農業模式引入后多處境凄涼呢?這就像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這是文化使然、習慣使然、情況基礎使然,同樣的國內農業模式和“洋農業”也是如此。我們的學習能力確實是非常強的,在國外的時候可能很快就學會用刀子切牛排,用叉子卷意大利面,但是回到國內,刀叉面對的是火鍋、是涼拌花生米,是各種不同的菜系,怎么用?要么餓著,要么用筷子,要么換菜。菜可以換,國內的農業基本情況和生產現狀能輕易說改就改嗎?顯然不能。因此引用發達農業模式,如果不考慮國內外農業生產的異同問題,生搬硬套過來,凄涼是必然的結果。
中國農業的發展不能崇洋媚外,同時也不能固步自封
中國農業的發展當然不能崇洋媚外,因為我們以為的那些發達,美國工業化農業是在地廣人稀的基礎上進行的,精細高收益農業是在人多地少關稅保護下進行的、把沙漠變綠洲的以色列農業則是無奈之舉,這些前提崇不得也媚不得。當然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國內的種植生產情況相對復雜,國外的一些發達模式,摸透其精髓,在特定條件下引用過來是可以促進我國不同區域內農業發展的,就像我們包容的文化傳承,對于所謂的國外發達農業模式的態度,應該是不過度推崇,也不全然排斥。
中國農業走到哪一步才能算是發達?
我們全文都在提發達農業模式,那中國農業走到哪一步才能算是發達呢?不講高談闊論,我們就從兩個點來看。
從種植生產本身看:當前中國農業是在穩步發展中,但同樣存在這諸多的問題,比如說生產模式落后投入成本高、農產品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差、種植管理過于粗放所出的一系列負面問題。那么降低生產成本、農產品品質的提高、精細化種植模式普及的那一天,應該就算的上發達。
從最終的目的看:農業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最終的目的可能有很多,但讓從事農業的生產者賺到錢,一定是最重要的一點。只有農業生產有了較高的收益,農民這個職業成為夸耀的資本,那一天的農業,應該算的上發達。
寫在最后——我國的農業路,繼續走,才能看到未來的模樣
作為農業人盡管抱怨著當下國內農業的各種難,各種苦,各種人間不值得,可是提及農業時正向的聲音還是會滔滔不絕,因為我們就走在這條路上,并相信未來的美好。這路上會有很多的拐點,拐點處沒有一定對錯,之前對國外農業模式失敗的生搬硬套現在不也是指引著我們去看中國農業未來正確的模樣嘛。那么再遇拐點時,別有那么多人爭著搶著給答案,把那些積累的經驗拿出來,舉一反三避免再踏出那一步,咱得往前走,繼續走,盡快的去看中國農業未來的模樣。
來源:
https://m.toutiaocdn.com/i6769415460443128328/?app=news_article×tamp=1576214894&req_id=201912131328140100140411473F2B9021&group_id=6769415460443128328&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